• <nav id="uy6gs"></nav>
  • <xmp id="uy6gs"><menu id="uy6gs"></menu>
    <xmp id="uy6gs">
    <menu id="uy6gs"><strong id="uy6gs"></strong></menu>
  • <menu id="uy6gs"><strong id="uy6gs"></strong></menu>

    鍋爐清潔新能源領航者
    專注于鍋爐新能源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18602091010全國服務熱線
    疾呼 | 建議將生物質能納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改革范疇
    時間:2021-02-22    瀏覽次數:3013  

    原創 生物質能產業分會



    作者:生物質能產業分會咨詢部  

           2021年2月19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意見”)等系列改革意見和工作報告。會議強調,要圍繞推動全面綠色轉型深化改革,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統籌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推動我國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意見,會議強調,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關鍵是要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徹底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意見的頂層設計,是繼“30碳達峰 60碳中和”目標之后,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又迎來的第二個發展“窗口期”。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強烈建議,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實施過程中,懇請有關部門將生物質能納入“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范疇。

    一、發展生物質能定位

          我國發展生物質能首先是為了解決我國城鄉各類有機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問題,其次才是資源化和能源化利用。生物質能的環境、民生、零碳等社會價值,要遠大于其能源價值。未來中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將會走一條“農業-環境-能源-農業”綠色低碳、自然循環、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之路。

    二、我國生物質資源潛力

    當前,我國城鄉每年產生各類有機廢棄物(含農林剩余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泥、畜禽糞污、果蔬剩余物和工業有機廢渣廢液等)大約在63億噸左右,折合標煤約8億噸。其中,林業剩余物1.6億噸,農業剩余物9.8億噸,生活垃圾5億噸,生活污泥8000萬噸,畜禽糞污38億噸,工業有機廢渣廢液8億噸。當前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率不足5%。未來,若我國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率提高到50%,每年則可增加100億吉焦熱能(若折合為取暖面積約200億平米)、1.2萬億千瓦時電能、660億方生物天然氣和6000萬噸高品質有機肥。每年可替代4億噸標煤、1200萬噸化肥。年減排二氧化碳10億噸、二氧化硫960萬噸、氮氧化物300萬噸。同時,生物質能產業可拉動縣域社會投資3.6萬億元,解決240萬勞動力就業問題。

    三、發展生物質能重大意義

           發展生物質能事關我國環境安全、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隨著當前這個“小產業”的規模不斷發展,未來“巨人”將有力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縣域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新業態,將大力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和碳中和目標盡早實現。

           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保障國家環境安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居住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優美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城鄉居民安居樂業的最基本要求。對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各類廢棄物進行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從源頭根治廢棄物“五亂”(亂堆、亂扔、亂排、亂燒、亂埋),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剛性需求和基本著力點,也是各級政府向當地廣大民眾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之一。增加縣域清潔能源供應,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從“十三五”治理霧霾、防治大氣污染經驗來看,最難的環節是散煤替代。中國每年7.5億噸散煤消費量中,約2億多噸集中在農村地區。從現有各類替代散煤(生活和冬季取暖)手段的經濟性來看,生物質能取暖成本是最接近燃煤的,在生物質富集地區,生物質能取暖成本甚至低于用煤成本。同時,農村地區還可就地取材,利用秸稈、畜禽糞污和有機生活垃圾,以產業化項目為依托,通過厭氧發酵生產沼氣及生物天然氣,解決農村生產生活中氣源不足和用氣成本高昂問題。以山東省陽信縣農村四口之家,120平米磚混結構平房,冬季4個月取暖期為例,不含取暖設施建設成本和政府補貼費用,僅計算燃料成本:用散煤(約4500大卡)1.5噸、成本約1300元;用天然氣1800方,約4680元;用電1.2萬度,約6000元;用生物質成型燃料1.6噸,約1500元。治理農村面源污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國耕地由于長期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和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生活垃圾、畜禽糞污,造成了地下水體污染,土壤嚴重板結,有機質大量減少和糧食質量下降。以東北黑土地為例:解放初期,黑龍江黑土地黑土平均深度100厘米,有機質含量8%,經過近幾十年的過量施用化肥農藥,目前黑土深度只有3040厘米,有機質含量2%,相對于黑土厚度減少了60厘米,有機質減少了6個百分點。土壤面源污染若不加以防治,將會對我國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構成嚴重威脅,還會造成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當中。而有機廢棄物(秸稈、畜禽糞污、廚余果蔬垃圾等)厭氧發酵后的沼渣、沼液是天然優質有機肥,沼渣沼液返田后,將增加土地養分,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固水、固氮、固碳能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三農”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關鍵還是要促進農村地區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對海量農林剩余物、畜禽糞污、有機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不僅使廢物變廢為寶,解決了農村環境、清潔用能和農民收入問題,而且可改變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形成新時代農村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不斷注入綠色動能。促進碳中和目標率先在縣域實現。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長期存在且發展不平衡,城市人均綜合用能強度是農村居民的3倍。城市基礎設施、生產生活配套設施相比農村更趨于成熟和完善。在實現碳中和難度上,農村要遠小于城市。生物質能的可再生、零碳屬性和沼渣沼液改良土壤后的固碳優勢(據有關文獻,完全施用有機肥的耕地,其固碳能力可達0.586//年。若土壤有機質提高一個百分點,每畝地相當于從大氣中凈吸收17噸二氧化碳),將使縣域率先進入碳中和時代。

    以山西省芮城縣為例:全縣人口42萬,2019年一次能源消費40.8萬噸標煤。其中,消耗化石能源32.8萬噸標煤,非化石能源8萬噸標煤。2019年全縣二氧化碳凈排放63.1萬噸,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0.69噸。全縣每年產生各類有機廢棄物91.38萬噸(折合標準煤約41.1萬噸)。其中,林業剩余物7.1萬噸,農業剩余物30.4萬噸,畜禽糞污40.9萬噸,有機生活垃圾12.9萬噸。當前該縣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率僅為9.7%,若在2025年達到80%,芮城縣將率先在全國縣域中實現碳中和。

    四、問題與挑戰

            生物質能現有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近十五年,我國生物質能發展主要以發電利用為主,非電利用為輔。以發電為主的生物質能利用方式,需要國家每年給予一定電價補貼支持,且短期內補貼無法大幅退坡。加上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缺口越來越大,補貼拖欠已成為常態。當前,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累計拖欠生物質發電行業補貼達470億元。另外,單純生物質發電利用方式由于受到能源利用效率、電能附加值、可再生能源電價退坡和電力市場交易等諸多因素限制,以發售電為主要盈利模式的發展方式,在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形勢下面臨巨大挑戰,“十四五”亟需探索生物質能新的發展模式。

           生物質能的環境、社會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我國發展生物質能主要是為了解決各類城鄉有機廢物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能源化利用問題。同時,也是為了給農林剩余物資源化利用找條出路,通過變廢為寶,適當增加農村居民收入。除了生物質發電,國家在電價中給予了一定補貼支持(對于生活垃圾,根據垃圾處理量,地方政府支付一定的垃圾處理費),在生物質能非電利用領域,無論在前端(廢棄物處理端),還是在后端(資源化利用端),沒有建立生物質能社會價值(環境、民生、扶貧和公共服務)普遍補償機制。這也是導致生物質能非電利用沒有形成規模,發展速度嚴重滯后的一個重要因素。

           認識不到位。受傳統生物質能(土灶臺燃燒薪柴)“臟亂差”影響,整個社會,特別是各級政府對發展生物質能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個別地方認為生物質燃料是僅次于散煤的高污染燃料,采取限制政策。如:一線城市均把生物質成型燃料認定為高污染燃料,在所屬行政區域內禁止使用。生物質清潔供熱至今不能享受“煤改電”、“煤改氣”支持政策。之前廣東一些地方對合法合規生物質清潔供熱項目搞“一刀切”關停。

    國家重視不夠,缺乏頂層設計。相比較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管理職能過于分散,農業、林草、發改、能源、住建、環境、財政等部委均有相關職能,是典型的“九龍治水”。這就帶來政出多門,部委間相互掣肘現象時有發生,政策執行效率低下,不能形成有效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的發展。如何在更高層級對生物質能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已成為“十四五”生物質能產業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例如:部分省份環保部門對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和生物質清潔供熱項目執行不合理的燃煤超低排放標準,使項目盈利水平大幅下滑,極大影響了能源主管部門對生物質能源的推廣利用。

    五、協會建議

          1、建議有關部門將生物質能納入“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范疇。

          2、產業政策需處理好生物質能的社會價值與商品價值之間的關系。“十四五、十五五”在生物質能產業政策完善過程中,需要充分體現生物質能的環保、民生和公共服務等社會價值,這是生物質政策框架的核心和靈魂。

          3、將“污染者付費,處理者收益”環境治理理念融入到生物質能產業支持政策中來。在有機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處理環節,向處理者支付廢棄物處理費,以充分體現生物質能的環境和社會價值。對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費用,統一納入當地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西部邊遠貧困地區,地方財政支出確實有困難的,可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

          4、在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環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資源化利用項目只要符合當地環保和產業發展政策,生態產品供需關系和價格由市場決定。

          5、各級政府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破除政策和市場壁壘,保證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后的生態產品(熱、電、冷、氣、有機肥等)能夠被市場平等消納。


    223447124
    QQ
    020-82926985
    Tel

    mmbb33